开题报告内容: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是个音乐文化大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一直都有着相互的交流。扬琴是件跨国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中国传统民族性。它在中国流传并发展有四百年的历史,经历代扬琴大师不断研究改革,才有了现在的规模。扬琴在国内外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形成了世界性的协会,并多次举办世界扬琴大会,可见中国民乐中这件唯一与世界“接轨”的乐器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重视。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对扬琴的认识与喜爱。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世界扬琴的分布及体系
2、中外扬琴艺术的比较研究
3、启示
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介绍扬琴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而得知扬琴的分布及所形成的体系。
2、通过比较得知中外扬琴的异同。
3、中外扬琴的各方面比较显现各自特点,从中而得到启示,中国扬琴应如何改革,并有更大的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首先:确定论文的标题以及研究的大概内容,在脑海里构造一个基本的轮廓及框架结构。〈大概需要一周时间〉
第二:利用学校图书馆先有的参考文献,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查阅,总结经验,做好开题的充分准备,将基本轮廓定型。〈大概需要两周时间〉
第三:开始动笔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参考已有的相关资料,着手写作。〈大概需要两周时间〉
第四:将初步完成的论文交给指导老师审阅,修改。
四、主要参考文献:
[1]谈文强.扬琴琴竹的改革.乐器,.
[2]项祖华.扬琴艺术流派和演奏技巧问题的探讨.乐器,.
[3]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乐器,.
[4]杨秀荣.评几种改良扬琴.乐器,.
[5]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6]桂习礼.中国扬琴艺术探微—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7]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8]田伟宁,田克俭.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9]王丽伟.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扬琴艺术—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0]李玲玲.中国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1]项祖华.世界扬琴三大体系—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摘要
扬琴是世界各国兼有的一种乐器,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中国扬琴由国外传入,但它已在中国这块广袤、厚实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地地道道的民族乐器,因此它又具有中国传统的鲜明的民族性。这件特有的乐器源于国外,但经过在中国几百年的发展,与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有了许多的不同,本文将阐述扬琴在世界的分布,及所形成的体系,从中比较中外扬琴各特点,研究它们各自的型制构造、演奏工具、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及流传方式。来进一步了解这件国际间的乐器。通过比较后得到启示,知道中国现代扬琴的缺陷与不足,并吸取国外扬琴的优点,来实现使中国扬琴更好的发展与完善的这一目的。使扬琴在中国艺术宝库大放光彩。
关键词:扬琴;体系;比较;研究
ABSTRACT
Thedulcimerisonekindofmusicalinstrumentwhichthevariouscountrieshasatthesametime,IthasthewidespreadworldwidebasisTheChinesedulcimerbyoverseasspreads,ButitalreadyinChinesethislengthandbreadth,Inthethickculturalsoiltakesrootwiththedevelopment,Hasbe 中外扬琴的异同可以从它的体积、音域、音量、音质等方面来比较。
(1)中国扬琴(见图2)分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传统扬琴的琴身较小,只有两排琴码,因此它的音域很窄,只有两个八度。中国扬琴音质、共鸣也很差,不能转调,演奏手法单一,形式多以伴奏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扬琴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50年代郑宝恒、张子锐改革研制的律吕式大扬琴。扬竞明改革研制的扬琴问世后,被海内外广泛使用。在这基础上派生研制的还有“十二平均律扬琴”(广州)、“81型敦煌牌扬琴”(上海)、“全律活马大扬琴”(天津)和“型扬琴”(北京)红旗牌扬琴以及扬琴等,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扬琴界的好评。这些改良后的扬琴也就是中国现代扬琴。这些扬琴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琴身体积扩大了,有四排码,音位也随之增加了,音域比以前扩大了超过四个八度(G--a3),主要音区半音基本齐全,音量大,音质优美,音色统一。高音区(e2--a2)音色清脆明亮,中音区(c1--d2)音色圆润柔和,低音区(G--b1)音色浑厚饱满。中国扬琴采用“五-二”式音位排列方法,且中国扬琴设有滚珠,它的设计美化了音色,更方便定音,转调也便捷了。
(2)国外扬琴中欧洲扬琴具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的音乐会大扬琴(见图3)。
它是年由匈牙利“斯科达”家族设计研制而成。它的改革方式是把琴体向纵的深度延长。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琴身体积很大,音域与中国扬琴大致相同,音量大,能任意转调,它有先进的制音装置,在支架部分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它发音浑厚恢宏。常演奏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3)西亚——南亚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码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码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码,每排码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色响亮而空旷。其中这一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扬琴是印度扬琴和阿拉伯扬琴。印度扬琴(见图4)擅长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它的律制、调式较中国
而言比较复杂。阿拉伯扬琴(见图5)为二十四平均律,印度扬琴每八度中有22个音,形成和欧洲扬琴完全不同的色彩和风格。
从上比较得知,中国扬琴与国外扬琴在型制构造上有许多的不同。中国扬琴的共鸣没有国外的好,但音质比国外扬琴的音质好。外国扬琴有先进的制音装置,且转调比中国扬琴方便。中国扬琴的型制,符合中国民族音乐追求旋律自然、流畅、清晰这一审美观念。欧洲扬琴体现了欧洲人自由、活跃,向着无尽的宇宙作无止境探寻的心态。
2.演奏工具
扬琴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共同产物,虽然在型制,名称等方面都有区别,但它们的演奏方式都是用手持琴槌击弦。琴槌的槌头都垫有使其音色优美的东西。
(1)洋琴传入中国后,最突出的改变应当是击弦工具的改变。洋琴的琴槌最初是木质的,但受中国竹文化的影响现在采用的是竹质的,因此称琴竹。中国琴竹长约32厘米,槌头击弦部分加橡胶制成品,使其演奏出音色更加清秀、明亮。竹质的琴槌很轻巧、弹韧性高。
(2)欧洲扬琴击弦的琴槌常用较硬的木槌为主,也有用藤质或钢质的槌头长垫着较厚的毡子。西亚——南亚扬琴击弦木槌与之不同的木质较轻,较薄,长度都不足30厘米。
中国琴竹的使用比较国外的木槌更为灵活,富于弹性,而且也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另外两大体系中的琴槌都是采用木质的,竹比木重量较轻,因此琴竹比木槌轻。因所取材质所限,无自然弹性,且虽槌头击弦处加皮革或毡,依旧不能使其音色变亮,反而追求浑厚、饱满的厚重音色。琴槌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习俗,审美观的不同而导致的。(国外琴槌见图6)
3.演奏技巧
扬琴的演奏特点在于以发音的“点”为本,对于这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致的。每个国家演奏技巧深受其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1)中国扬琴因本民族文化影响。在“点”的基础上发展成“点”“线”的交流,中国扬琴注重对“线”的要求,这其中有三点原因:a.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线的艺术”由来已久,这也是符合中国人们的审美观的。b.中国民族乐器中人们较偏爱“弹拨乐器”,扬琴吸取了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的种种技法,如颤音、滑音、揉弦等等,而这些传统乐器的弹奏技巧,要求的是“线”条的流畅,旋律的优美。c.中国扬琴的琴竹其独特的材质,柔韧巧妙,更适合弹奏轮音、颤音等,这些音都是由“点”密奏而成“线”。由这三点,可得出中国扬琴对“点”的运用已发展成“线”。
(2)国外的扬琴注重对“点”的运用,扬琴以较规范的节奏作和声性和节奏性来弹奏,在这个空间构架里,扬琴是纵的“团块”式的立体结构为主体。欧洲扬琴擅长弹奏华丽、优美的旋律及欢快、跳跃的舞蹈节奏,演奏者要熟练的掌握对“点”的利用。使其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上文曾提过,印度扬琴最擅长的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
中国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根据多年经验将中国扬琴的传统技巧、常规技巧及创新技巧系统分类可将其综合归纳为“十大技巧”即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及装饰音十类。中国扬琴将发扬这些演奏技巧,秀出中国特色的演奏国外扬琴一直以“点”为本,用最传统的弹、拨、击三种技法。中国扬琴的技法逐渐走向多样化。国外扬琴的演奏技巧就没有中国扬琴的揉音、滑音、抓弦等这些从古筝、琵琶民族乐器中吸取的技巧。
4.流传方式
(1)扬琴自传入,在中国传播很快、很广,但它在民间的流传,一直是靠口传心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但之后扬琴在我国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中孕育成长。从伴奏乐器发展到主奏乐器,演变成中国民族乐器的一份子。几百年来的发展,使它得到了不断发展。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建设,不断进步。中国加强了对音乐界的重视,建立了专业的音乐院校,使音乐界人士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并取得了飞跃的发展。随着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扬琴作为中国民乐之其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独奏、重奏、合奏、伴奏多种形式相结合。这样培养出大批扬琴演奏的专业人才,根本改变和优化了专业队伍的素质,从而涌现出一批才华洋溢琴演奏家群体。
(2)扬琴在欧洲的历史较长,在古典乐派时期扬琴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位当时的德国作家曾写道:“乐器曲中充满着真实情感的河流,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幻想的飞翔,由名家们以高超的技巧出色地表演,它显示了人本身的精神生活,这是任何其它语言都无法转达的。”[1]在这种新的艺术时尚推动下,许多的作曲家为扬琴体裁进行新风格的创作。19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以乐器制作改革为先行,作曲家的专业创作为主导,深植于民间为基础,迎来了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欧美各国还举行各种扬琴音乐节的会演娱乐活动,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与发展,为今日扬琴的改革提供了优越条件。并从资料记载中可知,扬琴很可能是钢琴的前身。钢琴问世前,扬琴曾风靡于宫廷和上层社会中,之后地位被钢琴所取代,但扬琴一直保持着自己在民间音乐中的生命力。西亚--南亚扬琴从始至终也是一直流传在民间,所以演奏的也是各国民间的传统音乐。
在国外,扬琴一直属于各民族的乐器,只存活于民间。在中国,扬琴不但流传在民间,还进入了高等专业院校,有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得到正规的学习。扬琴的队伍正在壮大,专业水平正在提高,发展平台正在扩展,所以今日中国扬琴才能鼎足于世界三大扬琴体系之一。
上述这些阐述,展示了中国扬琴及它的民族性,世界扬琴及它的世界性。从中了解到中国扬琴与外国扬琴的异同,并各自互补其短。
三、启示
中外扬琴从产生到流传,历经这么多年在各国都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但各国因其文化历史的不同,使其扬琴演奏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都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通过比较了解了中国扬琴有诸多缺点:音板振动不够好;琴弦的张力小;工艺装饰不美观;使用寿命短;音位排列不够合理;不能进行各调的音阶级进转换。国外扬琴的琴体大,音区全,能任意转调,且音量大,这些都是国外扬琴在型制构造上的特点。另外在演奏工具、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各方面都有许多值得中国扬琴借鉴的。比较之后我们知道了中国扬琴的不足与国外扬琴的优点。我们的目的要使中国扬琴得到不断改善并有更好更大的发展。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不进行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出息的。”中国是不朽的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不断进取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这股浪潮下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高潮,民乐勃兴的巨浪势不可挡。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应该拒绝国外的先进文化,对于国外的优秀文化,需要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并进行消化、呼吸,改造。使外国的与中国的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体。
结语
中国扬琴是中国扬琴体系的代表者,这一体系从崛起到飞速发展,与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三分天下鼎力于世界。使得扬琴这件击弦乐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它悠美的旋律,独特的构造,让世界认识它的人喜爱它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它是一件具有世界性的乐器。在中国它清脆、明亮、悦耳的音色受到大家的喜爱,从“洋琴”的传入到现在的扬琴现状,经过数百年的“民族化”它已成了我国地地道道的本土乐器,它经历代中国扬琴大师们长期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心得,并不断耕耘创造,中国扬琴艺术从乐器形制到演奏技巧,从作品积累到音乐风格,从从前少数家传的口传心授到大量创办高等音乐学府的专业教学,从民间娱乐表演到形成专业演奏队伍,从沿海地区懵懂流传到全国普及科学创造,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扬琴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琴体系。它将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大放光彩。为了更好发展扬琴,中国扬琴不能只伫立在中国,封闭的发展远不如开放性与世界扬琴交流发展来得快。现在扬琴界已成立了世界性的协会。这个协会于年,在匈牙利注册成立,世界扬琴协会成立后,多次开办了世界扬琴大会,与会期间,各国会员在大会期间通过演奏、论坛、展览、表演等多种方式交流。这样促进扬琴这一古老而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
参考文献
[1]谈文强.扬琴琴竹的改革[J].乐器,,(1).
[2]如钟.扬琴溯源[J].乐器,,(4).
[3]王自强.小议扬琴琴竹[J].乐器,,(4).
[4]张正周.诌议扬琴名称和类别[J].乐器,,(9).
[5]项祖华.扬琴艺术流派和演奏技巧问题的探讨[J].乐器,,(2).
[6]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J].乐器,,(1).
[7]杨秀荣.评几种改良扬琴[J].乐器,,(3).
[8]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9]桂习礼.中国扬琴艺术探微—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0]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1]田伟宁,田克俭.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2]王丽伟.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扬琴艺术—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3]李玲玲.中国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4]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15]项祖华.世界扬琴三大体系—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更多原创论文范文下载推荐:重点论文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