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扬琴 >> 扬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坐地传情,传播国乐新活力四川扬琴ldq

来源:扬琴 时间:2022/4/14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年3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的代表性团队在东门市井哈哈茶铺举办开箱演出,此次演出为该团队时隔一年之后的首次亮相,引来一众新老票友前来观看。演出开始前,四川省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李多向各位演员及到场观众表示感谢,并预祝演出成功。

演出曲目:《大宴董卓》

选自《连环计》中一折,故事来源三国演义。东汉末年,董卓专权,祸乱朝纲。司徒王允巧设连环之计,将歌姬貂蝉,先许吕布,后献董卓,终使二人反目成仇。王允借吕布之手诛杀董卓,是为连环计。本曲讲述了王允在府中将貂蝉献给董卓的故事。

演员介绍

康先洪(饰董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省级传承人,书法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市锦江区文联委员,原成都市锦江区曲艺团团长。现任成都市大慈寺社区文化演艺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琴社社长,成都大慈书画院副院长。师承四川扬琴“堂派”著名演唱家张大章,工老生、花脸。生平小传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曲艺界人名大词典》《中国四川曲艺家名录》。

彭勇(饰王允)

四川扬琴青年演员、票友。现就职于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李卷怡

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原成都市锦江区曲艺团四川扬琴旦角演员。师承四川扬琴名家刘松柏、张大章、洪凤慈,专工旦角兼习鼓板、三弦、扬琴、二胡、琵琶。自年参加演出以来,个人已演出五千余场,演唱曲目近百折,多次参加省市电台录制四川扬琴曲目。生平小传被收入《中国曲艺界人名大词典》《中国四川曲艺家名录》。

李伟

四川扬琴青年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杨晓教授。因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需要接触到四川扬琴,后拜师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刘时燕学习女腔演唱及鼓板演奏,参师李卷怡学习三弦伴奏手法,参师林桐清学习四川扬琴伴奏手法。

演出曲目:《贵妃醉酒》

故事讲述了贵妃杨玉环在百花亭中设宴,欲与唐明皇同乐,久候不至,得悉明皇驾往西宫,乃独饮大醉,怅然回宫。

演员介绍

刘婷婷(饰杨贵妃)

助理研究员,研究声乐及民族音乐学,从事四川扬琴传承保护工作多年。

杨夏(饰高力士)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扬琴青年演员,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师承四川扬琴“堂派”传人康先洪,工小生、须生,兼习三弦。

演出曲目:《船会》

选自明传奇《玉簪记》中一折,故事讲述了书生潘必正应试落第,取道金陵看望女贞观观主姑母,并暂住观中功读诗书。陈妙常月夜抚琴,感怀身世。潘必正寻声相遇,以琴挑之。自此两情甚恰。观主察觉,乃逼侄潘必正赴考。妙常欲送行,被观主所阻碍。陈妙常前去秋江追赶,在舟中相会,互诉衷肠,同定百年之好的爱情故事。

演员介绍

张耀丹(饰陈妙常)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现任职于龙泉驿区文化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年开始跟随刘时燕老师学习四川扬琴。

观众中除了一众忠实票友,还有来自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到场观摩学习,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进行互动。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毛竹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在读研究生张一关于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也被称为“四川琴书”,是四川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的代表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约有数百年历史。

按地域,可分为省调和州调:省调以成都为中心,州调则主要流传于除成都以外的其他地区,如泸州河、川北、川东等。按河流分布,则有上河、中河、下河的划分。而成都省调扬琴在新中国成立前又有南会和北会之分。南会扬琴主要流传于东华门一带,北会扬琴主要流传于童子街一带。年后,这一流派划分逐步淡化,合二为一。此外,四川扬琴按专业与否又被称为“堂派”和“业余派”,“堂派”是指由慈惠堂瞽童教养所培养的四川扬琴专业艺人,“业余派”主要指“玩友”(爱好者)。另外在四川扬琴中,还有唯一以艺人命名的流派——以李德才先生命名的“德派”。

之所以称为“四川琴书”,是因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并是以唱为主、说为辅,讲故事的传统曲艺艺术形式。

一提到四川扬琴,能立即想到的便是“五方人”了。五方人在四川扬琴中,不仅代表了五个演员,还代表了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更代表了以扬琴为骨架,鼓板和怀鼓为眼睛,三弦为筋骨,胡琴、二胡为肌肤的五方乐器。简言之,四川扬琴的“五方人”指的是:五名演员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分别各持一件乐器伴奏的表演形式。而这样的“五方”更多的意义已然不止如此,它更像一种亲缘关系,将彼此视作“亲人”,在举手投足间“坐地传情”。

四川扬琴,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魅力不仅没有随时光流逝,反而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积淀深化,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END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今日推荐
    1.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关注
    1. 没有热点文章